找到相关内容5540篇,用时11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骂罗汉像牛吃草 果报五百世做牛

    再吐出来细嚼,再咽下去,所以它的嘴巴老是动的。大概这位老比丘诵经的时候没有声音,嘴巴在动,娇梵波提就笑话他像老牛吃草一样。老比丘就告诉他:“我已经证得阿罗汉果(阿罗汉是圣人),你的轻视、讥笑,你将来...供养,所以他是受天供养第一。因为天人有天眼,一看晓得他是阿罗汉、是圣人,不会讥笑他。凡夫没有智慧,看到你这个样子一定要笑话你。 ...

    后中国小女生

    |恶口|因果|

    http://www.fjdh.cn/article/2008/01/12063120055.html
  • 身轻失天下 自重方存身

      “圣人终日行而不离辎重”,这是《老子》中的一句话,南怀瑾先生说,它并非简单指旅途中一定要有所承重,而是要学习大地负重载物的精神。   大地负载,生生不已,终日运行不息而毫无怨言,也不向万物索取任何回报。生而为人,应效法大地,有为世人众生肩负起一切痛苦重担的心愿,不可一日失却这种负重致远的责任心,这便是“圣人终日行而不离辎重”的本意。   有两个空布袋,想站起来,便一同去请教上帝...

    佚名

    |人生|

    http://www.fjdh.cn/article/2008/12/22235432789.html
  • 莲花在佛教表示什么

    佛国净土的人,都是莲花化生的。    三界的众生,以淫欲而托生,净土的圣人,则是以莲花而化身,因此,莲花表示清净的功德和清凉的智慧。对于圣人而言,是无形的,显现于凡夫之前,便以人间所熟悉的形象来表现。...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203343399.html
  • 问:如何分辨善知识的真伪?

    从他平时的生活习惯上看,他的贪心、嗔心、疑心还有多少?如果和凡夫一样,那他还证得成果,就是骗人。证得阿罗汉果,贪、嗔、痴、慢、疑、邪见这些根本烦恼就断了。如果你是圣人,凡夫的习气,你自然没有。凡夫的心散乱,圣人的心不会散乱,凡夫心颠倒,很多事情看不清楚,但开悟的人就明白,起心动念都会有因有果,所以他不会乱动念。 现在你贪吃,就是饿鬼,再看看贪的程度和贪的是什么东西。(如果见了东西好吃,心念一动,...

    佚名

    佛教问答

    http://www.fjdh.cn/fjask/2009/05/10015677474.html
  • 问:什么叫做佛事?

    欺诳、不酗酒,这与儒家的五常:仁、义、礼、信、智,非常相近。 进一步要使人成为超出于凡夫之上的圣人,佛教所说的圣人,是指解脱了人间种种苦恼的人,例如生与死、老与病等等,这些苦恼解脱以后的境界,便是...

    佚名

    佛教问答

    http://www.fjdh.cn/fjask/2009/05/10020177479.html
  • 问:佛教中的“佛事”讲的是什么?

    、不欺诳、不酗酒,这与儒家的五常:仁、义、礼、信、智,非常相近。进一步要使人成为超出于凡夫之上的圣人,佛教所说的圣人,是指解脱了人间种种苦恼的人,例如生与死、老与病等等,这些苦恼解脱以后的境界,便是...

    佚名

    佛教问答

    http://www.fjdh.cn/fjask/2009/07/07571986844.html
  • 屏山李居士《佛祖历代通载》

    【屏山李居士《佛祖历代通载》】   屏山李居士鸣道集说序。居士年二十有九。阅复性书。知李习之亦二十有九参药山而退著书。大发感叹日抵万松深攻亟击。退而著书。会三圣人理性蕴奥之妙要。终指归佛祖而已。江左道学。倡于伊川昆季。和之者十有余家。涉猎释老肤浅一二。著鸣道集。食我园椹不见好音。窃香掩鼻于圣言。助长揠苗于世典。饰游辞称语录。敩禅惠如敬诚。诬谤圣人聋瞽学者。噫凭虚气任私情。一赞一毁独去独取。其如...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4553355496.html
  • 僧肇的《肇论》在中国哲学史上的地位

    理论存在的问题。照我看魏晋玄学所讨论的主要问题可以归为以下四个相互联系的问题:(1)“有”与“无”;(2)“动”与“静”;(3)“知”与“无知”(圣智);(4)圣人学致问题。如果说王弼(何晏)是魏晋玄学...往造焉。徽一见而异之,问弼曰:“夫无者诚万物之所资也。然圣人莫肯致言,而老子申之无已者何?”弼曰:“圣人体无,无又不可以训,故不说也。老子是有者者也,故恒言其所不足。”  王弼认为,因为“本体”即是万物之...

    汤一介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044667652.html
  • 经典与诠释——论朱熹的诠释思想

    研究方向所展开的一种新的探索。   一、诠释的根据   中国的解释传统一直是以解释经典的原义为宗旨的,这是因为其中蕴含着天理。天?quot;要妙精微,各有攸当,不可移易,唯古代的圣人能领悟其精深奥妙,圣人之言也已一再被历史所证实。就社会而言,社稷存亡、古今得失,应乎天理;就个人而言,立身之道,亦应不违天理,所谓顺之者为君子而吉,背之者为小人而凶,凡此种种,都载于经籍之中。因此,欲理解理就必须...

    潘德荣

    |五明研究|

    http://www.fjdh.cn/wumin/2009/10/06554592062.html
  • 五教合一说

    宗教。本文以各大宗教的主要经典的记载及教主、祖师的论述为依据,采取类似“以经解经”的方法,避免用凡夫的头脑去解释、猜测圣人教理的真意。通过对五大宗教的教主、祖师这些已被世人公认的圣人们的论述进行对比,... 宋代初期,智园主张佛儒合一,他自号中庸子,即取义融合儒、释两教,他在《中庸子传》中说:“夫儒、释者,言异而理贯也。”  宋代理学家陆九渊(陆象山) 说:“东海有圣人出,此心同也,此理同也。西海有圣人...

    张晓卫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045042529.html